火光冲天、爆炸连连、防空导弹划出无果的轨迹,基辅在这一夜被彻底搅乱——这是俄乌冲突以来俄罗斯发动的最密集一次空中报复行动之一。
从9月27日深夜到28日凌晨,俄方几乎动用了手头上所有可用的空中打击力量。乌克兰空军通报称,空中出现了大量“沙赫德-136”自杀式无人机与诱饵机,数十枚从战略轰炸机投放的巡航导弹,还有数枚由黑海舰队发射的“口径”巡航导弹,乃至号称难以拦截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如此多兵器同时突击,正是为了压垮对方的防空反应能力。
其中一枚“匕首”直扑赫梅利尼茨基州一处空军基地——据称那是近期部署的“爱国者”防空系统驻地。基辅方面紧急启用“爱国者”进行拦截,但在高超音速武器与大量无人机、巡航导弹混合攻击的复杂态势下,防空系统显得捉襟见肘,导致城市多处基础设施遭受打击,部分地区断电,民众生活受累。
展开剩余77%此次空袭还出现了新的武器手段。俄军的苏-34战斗轰炸机投掷了一种升级版的制导滑翔炸弹(UMBP D-30SN改进型)。这种滑翔弹头内装有大量预置破片,爆炸后能覆盖广阔区域,特别适合打击防空阵地等“软目标”。同时其滑翔距离延长至约100公里,使发射飞机可以在更远、更安全的空域投放武器。换言之,俄军的战术正在调整:在保留昂贵巡航导弹的同时,更广泛使用成本更低、可批量部署的精确制导弹药,以对乌克兰后方实施更持久、更系统的打击。
过去三个月里,俄方已把打击重点体系化:靠近前线的斯拉维扬斯克—克拉马托尔斯克一带因为是乌军后勤枢纽,遭受密集轰炸;苏梅地区因其对俄方有军事威胁,也成为重点目标;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帕夫洛格勒等工业城市的重要军工企业、以及扎波罗热的大型工业区也频繁被列为打击对象。俄方的逻辑是:系统化打击对方的工业、后勤和防空设施,会削弱乌军前线的作战能力,从而减轻俄军地面部队的压力。9月28日凌晨的这次大规模轰炸,可视为这一战略的顶点式展现。
这场突袭与乌方此前的公开言论存在直接关联。就在空袭前夕,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披露了一项敏感信息:以色列的一套“爱国者”防空系统已经悄然在乌境内投入使用,并且未来几个月还将有增补。此举被外界视为以色列在这场冲突中有了更明确的实质性参与。莫斯科长期警告称,将任何提供“爱国者”此类先进防空系统的行为视为越过“红线”,并将这些系统作为优先打击目标。
更进一步,泽连斯基当时向俄罗斯发出强硬警告,称若俄罗斯试图让基辅停电,乌克兰也会让莫斯科遭遇停电。这类表态被一些观察者视为暗示乌方可能有意将打击延伸至俄罗斯本土核心区域。与此同时,有报道指出,在纽约联合国大会期间,泽连斯基曾向美方提出获取远程打击武器(如“战斧”巡航导弹)及使用某些远程打击平台的请求,若这些请求获批,俄方部分关键目标将进入乌克兰打击半径。尽管这些要求并未立即拿到全部承诺,但其外宣与动作被认为可能触发更激烈的报复。
在冲突升级的同时,核安全风险也令人担忧。扎波罗热核电站在多日里与外网断连,关键冷却与安全系统不得不依赖柴油发电机维持运行。国际原子能机构负责人对此表示高度关切,警告若备用电源失效,冷却系统出现问题,后果可能极为严重。俄方运营方则称,由于战斗破坏与交火,修复外部供电线路工作难以进行。
此外,战事之中还传出极端想法——有分析者与乌方前顾问曾提及一种极端“同归于尽”的构想:如果战败,可能通过破坏本国核电站或使用放射性装置对敌方造成严重影响,企图形成区域性灾难以拖累对手。无论实际意图如何,这类言论本身就加剧了各方的恐惧与不信任。
总体来看,泽连斯基试图以强硬姿态为谈判与外援博取筹码,但现实却是在短时间内换来了对手更猛烈、更系统的军事回应。暴力循环不会带来真正的胜利,眼下的局势显示,冲突正在向更深层、更危险的方向扩散,给地区稳定与和平前景投下了更大的阴影。
发布于:天津市